ENG / /
活動 >
【普洱茶投資及收藏】「藏生茶 ‧ 品熟茶」葉榮枝教你普洱茶投資之道 (一)


葉榮枝:「樂茶軒」創辦人、香港茶道協會會長、香港茶文化院院長、中國茶葉學會理事


暑熱過後,葉榮枝先生放下一身俗務,與仕宏拍賣創辦人兼總裁周子先生茶敘,詳談普洱茶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演變。
貴為樂茶軒的創辦人、香港茶道協會會長,以及香港茶文化院院長,更是中國茶葉學會理事,由葉榮枝先生來評述普洱茶可謂最適合不過。



甫開始,葉先生便一槌定音、開宗明義說:普洱茶一直是香港人最普通、家常的茶,七成以上皆視喝普洱為日常。而其實在「熟茶」的誕生之前,普洱茶根本就沒有生、熟之分。普洱茶有自然與人工發酵的區別,自然發酵的亦俗稱為「生茶」,人工發酵則指通過渥堆而快速發酵,這便是所謂的「熟茶」。

「從前的老茶在生產中,就存在發酵。當時的老普洱在運輸、加工及存放中必然會經常接觸到水氣,所以一直處於發酵過程中。試想想那時哪有塑膠或抽真空儲存,都是用草袋而已。更不要說恆溫恆濕裝置,我甚至懷疑不知有否用上溫度或濕度計。」

他續說到:「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那時我常往雲南跑,房子還只是用茅草和泥堆建而成,還沒有水泥呢!當時很多普洱就這樣堆放在地面,在如此濕潤的環境,制作時肯定還在發酵。而過程中還有淋水工藝,更加促進其發酵。總結來說,在制作的過程裏就發酵了四次,然後經過存放繼續發酵。唯現在機械化的生產,又不曬青,全都是烘青,整個的風味都變了。」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茶葉的產量不斷遞增,加之廣東人愛喝茶,普洱茶也從而由此漸漸傳開。於五十至六十年代,普洱茶主要銷往西藏和東南亞等地區,而往東南亞方向出口的普洱茶都是集中經由廣東口岸。

葉先生分享:「普洱茶的市場穩步上揚、發展不斷,至五十年代後期,香港的茶樓以普洱茶為主,而消費者又喜歡喝有陳香味紅湯褐底的普洱老茶。唯六十年代時茶葉在內地出不來,我們唯有從東南亞進口茶葉,可是那裏的茶質量不行,結果茶樓有老師傅覺得要加速陳化,便開始往茶上潑水,也不是特別講究或精細要怎麽潑,可出乎意料之外,結果效果不錯。」

隨著老茶的興起,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從香港茶商將普洱青茶放入地窖中催熟的做法中得到啟發,研究出人工加速後發酵普洱茶工藝技術,俗稱普洱茶發水技術。發酵技術於1957年終獲得成功,大大縮短了之前傳統普洱茶的後發酵陳化過程和時間,為現代普洱茶加工技術的革新和生產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遂於同年開始利用此項技術在大衝口倉庫進行普洱茶發水批量加工,並加工成散茶和緊壓茶,普洱熟茶從此誕生。當時生產的餅茶更被稱為「廣東餅」,備受港澳市場追捧。而普洱熟茶的制作空間迅速擴張,其技術也越趨成熟,產量也越來越驚人。



及至1973年,香港已經建立起「茶港」的雅號,眾多的茶樓、酒樓每年要進口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茶約四千噸,其中普洱茶大概占四成。由於普洱茶具有的暖胃和消食效果明顯,除了香港以外,台灣、日本與東南亞等地也成為其新興市場。然而這些市場的需求由於受到當時政治因素的影響,只能通過香港來完成采購與轉運。

時值1974年秋季,當時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帶著由廣州交易會上取來的普洱茶樣,查問昆明茶廠能否加工此茶。經過外觀審查和檢驗,此茶外形肥壯,色成黑褐,原料級別很低,基本是以九至十級粗老葉為主,按照當時對茶葉的審評標準,實屬於低擋茶葉。

唯昆明茶廠看到此茶樣,並沒有多想,便同意加工此茶。這是因為當時茶廠就有四百噸九至十級青毛茶無法處理,原本的處理方法只能慢慢拼入青磚使用。如果能將其成功制成普洱茶,那一下子便能解決廠內積壓多時的低檔青毛料茶的問題。

當雲南普洱茶相關組織知道人工快速發酵加工普洱茶工藝獲得空前勝利後,昆明茶廠遂派遺技術人員到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屬下的第二茶廠學習此技術。及後更自家成功研制一種新的普洱茶快速發酵工藝,由此開啟雲南普洱熟茶的新紀元。




自此,普洱茶的制作出現了兩大分支,一個是普洱生茶的加工,一個是普洱熟茶的加工。其實在1974年以前的普洱茶有一個特點,真正來自雲南大葉種茶葉制成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廣東幾個國營茶廠用當地的茶葉或拼配進一些雲南調撥來的茶葉制成。雖然這些非雲南生產的普洱茶也出現過一些名品,但在香港茶人心裏始終有一個心結,那就是雲南普洱茶才是「真正的普洱茶」。

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香港茶商開始向雲南省茶葉公司大量采購普洱茶。雲南依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原料優勢,使普洱茶的加工生產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而熟茶發酵技術則能在此地不斷的推廣和完善。

最後,葉先生補充說「七十年代雲南人做熟茶,還是很紮實基本的手工,只要是按照傳統方法做的,都不會有錯。選擇的茶葉都是有葉片和軟枝的,對於發酵,不能讓它一次發酵死,哪怕是熟茶也一樣,要讓它們慢慢陳化,放上好一段時間後,自然好茶就出來了。」


請使用微信
掃描二維碼聯絡仕宏客服
仕宏客服:lha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