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5.9cm; D 12.5cm
「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是蘇軾所稱賞的品茶情境。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里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里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
北宋文人所飲的茶系半發酵製成的茶餅,飲用前先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傾入初沸的開水,於是水面湧起白色的泡末,宋人好為鬥茶,即在憑此白色水線比試茶藝高低。
此盞為南宋(1127-1279年)時期福建建盞瓷器,是為品飲湯茶所用。盞身形制流暢,造型古樸美觀,體現宋朝時代大氣優雅的製瓷審美。其釉色別具一格,以紅泥棕為主,由上而下深淺漸次變幻,而盞內近盞足處的細密條紋狀黑釉,被稱為「兔毫」,如同記錄燒製中釉料的生長流動,是獨特的製瓷工藝的結晶,燒窯過程多變的環境,使每一只盞釉色的肌理都獨一無二。其形體如漏斗,側沿如斗笠,斂口,圈足,樸素而端莊,體現和敬清寂之風。釉色或華麗多變,或樸實簡潔,皆體現了瓷器燒製之精美。此類茶盞最初源於宋元,是民間點茶鬥茶之時不可或缺的器具,亦是尋常百姓家飲茶裝點之物。